//改变图片大小 function resizepic(thispic) { if(thispic.width>625) thispic.width=625; }
    最新美协动态
谈谈中国“人文”理念 陈出新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07月24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核心提示:谈谈中国“人文”理念                              在当前,以 “人文”一词作为文化粉饰的文化活动、文化广告语等比比皆是。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能真正了解“人文”含

谈谈中国“人文”理念                         

 

 在当前,以 “人文”一词作为文化粉饰的文化活动、文化广告语等比比皆是。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能真正了解“人文”含义者并不是很多,也很模糊,有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是觉得“人文”一词时髦,显得更有文化。故而往往将其与广义文化(人在社会生存中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习俗等意识形态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混为一谈。因此,本人就以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关于“人文”涵义。

      人文一词在世界文化史上并不陌生,由于观念繁多,流派纷呈,因此,给许多专业人士带来了解不清“理还乱”的麻烦,因而有些人就不去深究其意了,反正用“人文”一词要比文化雅致一点。

    在西方历史上,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自由民主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新教、天主教的思想学派中都有人文主义的派别,还有古罗马人文主义的思想流式,文艺复兴时期或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等等他们的人文主义往往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许多不同的人自称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的主张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也有人把它译成人本主义,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有的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在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还有被称为所谓的世俗人文主义 等等。综上所述,西方各类各派所说的人文主义的相同点大概可以简述为: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都要以人为中心持有平等的尊严。由于我们已经放弃了民族传统文化,基本上依附“崇洋”文化,所以我们现在所流行的“人文”一词大概就是“外来语”,和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一词就大相径庭了!我这里所表述的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因为我们的人文理念在三千多年就已经形成了全民族有序的统一性,并不是象西方所谓“人文”的流派性和阶段运动“主义”性。我们是中国人,尤其是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艺家,更要了解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人文理念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和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只要我们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我想我们的民族文化一定会得以回归!

在人类社会,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形态的形成、继承、发展与演变都带有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心理形态的本源因素。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我们中国民族文化的人文理念和西方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以通过以教化为核心,通过文化渗透、陶冶,进一步促使人性内质在理性上的提高,文而化之(“顽愚皆受其化”),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做到理性仁爱、自觉伦理以达到人伦社会高度文明的国学理念;而后者为流派哲学提出对人的个性的关怀,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属于人本或人本主义理念等阶层利益观念倾向。

我所要谈的是我们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人文理念,也可以说国学理念。“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也就是说:通过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分辨出四季的变化;通过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而导引、教化好天下(社会文明)。提倡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化成天下”,注重“化”字。,是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变易,同时“化”在国学里又被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成人伦,助教化)。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程颐说“人文,人之道也”(中国古代哲学家通指道为客观社会的自然规律),只有通过遵循人性客观的自然规律去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引导、提高自然人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社会的高度文明与和谐。

人文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特质成分,它有着重要的政治伦理意义,它能在人们通过各种文化创造、活动中在“洗涤”心灵的同时发挥了特质的升华作用,促使人性自觉归向高度的文明和谐社会。

我们的祖先很智慧,他们在“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时代就开始“画八卦,造书契”,在“世质民淳”之时就以人文促教化,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历经上下五千多年的文化变化而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就是外来的宗教也不得不“儒化”)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教化体系,这就是中华文明伟大的文化之魂——中华人文理念!

在现代汉语中的“文化”词性为名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应该是动词,其本义就是“以文教化”,重在“化”字, 是陶冶人的性情,“以迪心履”规范品德的生活教养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不是现在多维的概念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在汉语中实际应该是人文教化的简称。

“文明以止(文明的极至),人文也”, 文(初始造字以鸟兽纹理为始作,故为“文”意。《说文》),可引申为从复杂的人和自然之中观察演化的过程中而文明生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是人文终极意义,无“化”之文其文何用之有?因此,“文化”指的是遵循人类社会之间纵横交织的纹理规律和自然变化关系;“化”,就是教化,使人们因理性对待客观事物形态或性质的变易规则而维护共和的社会利益。同时我在上面已经说过的“化”又被传统国学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更说明“化”的重要性。人类社会的客观自然规律和我们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即传统文化中所谓的“道也”,所以传统艺文始终提倡“文以载道”的学问理念,“以文教化”,重在“化”字的重要性。并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事物(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最大的努力向往人性完美以极致(“格物、致知”);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要倡导文化人格在人伦社会道德规范和崇高不屈的内心修养。而且始终人文理念的道德精神明确地转化为人文精神,并树立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人生观,并把这个核心理念渗透在各类文化之中,凝聚成一座以人伦社会道德为规范的、以文明进步为聚高点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以训天下”。现列举一二:

第一、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科学),要以最大的努力求取实现完美极致的自然知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朱熹注释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他和程颐解释一致,都是指“格物穷理”。格物也就是“至”物,与事物直接接触而穷究其中之理,我们诸多著名的科学家就是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第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志当存高远”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治学理念,从平民到极位,在人生道路上的任何阶段任何环境与地位都要有着崇高的理想。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有了这种崇高理性的辨证关系,于是仁政民善,国家社会就会长治久安。这就是国学人文形态之一的治学链。虽然能“治其国者”的机率毕竟是不多(广义的“治其国者”就是各级行政官员),于是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是阔达的心态)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这是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在古代的行政官员必定是知识分子),就是有了上述的这种精神形态产物的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而形成了上下五千年优秀、特有的中华文明史。

“人文”不是一般的多维文化概念与广义上的文化活动,它是一种高标文化的精神理念。如果要我给一个定义的话,我只能说:“人文”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科学、优秀和健康、高端的文化升华形态,是引领文化、潜化文明、提升人性内质的文化精神,是“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最好的文化手段如果人人都树立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吐故纳新、扬长避短,取精用弘,那么社会就会和谐(文明以止),国家就会太平安定、繁荣强盛。“文质彬彬,然君子”,天下皆君子,其国大治矣!

 

上一篇文章:永远的金字塔——论“传统”与“反传统” 陈出新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发表评论
用户评论
Page(1,1,'720','Show','/');
Copyright © 2006-2008 Wenzhou Artists Assog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504727号
服务电话:0577-88982700 传真:0577-88982703 E-Mail:jygg@mail.wzptt.zj.cn
地址:温州市车站大道万顺大厦A幢304-303号 邮编:325000 服务支持QQ:199947916 Powered By www.wzjay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