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图片大小 function resizepic(thispic) { if(thispic.width>625) thispic.width=625; }
永远的金字塔——论“传统”与“反传统”
内容提要:理顺“传统”与“创新”、人文经典与流行时风的关系;明确传统书法艺术的精神理念;中华文明是人类社会的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应该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关键词:传统艺术 中国书法 民族文化 书法艺术的传统与创新思辩
作者介绍:陈出新,1949年9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文联秘书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温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通过量子力学才产生今日的物质文明。但是,量子力学是由经典力学演变而成,没有过去的经典力学就不会有今日的量子力学,不懂得经典力学,就不可能了解量子力学。
同样的,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但是,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是不会有前途的”(摘自李政道《读〈河殇〉有感》)。
风靡至今的“反传统”思潮应该反思了。只有通过冷静的反思、正确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真正含义与精华所在,抛开所谓的“传统”与“反传统”的绝对偏见,取精用弘、扬长避短,那么,我们民族的真正的独特艺术风格定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大放异彩。
传统艺术的观念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一个民族的观念形态的形成、继承、发展与演变,往往要追溯到本民族生活的原始地理环境和影响文化心理形态的本源,而在那个时期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演变必然是由该时期所具有社会统治权威地位的哲学思想所决定的。然而,人们之间的高层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是籍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的,因而就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格的特性。现在我来简略地谈谈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观念形态是如何形成的。
一、生活在四季分明,土质中等,并且是以勤劳合作以图生存的黄河流域的先民,只要敬天祭祖(神),遵循天序,惟有祈求风调雨顺,实践人伦的和平(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宗教行为之目的吧)。就是这样的原始宗教(祭祀文化)意识、行为,逐渐形成了原始先民的自然观与民族特性。就是在这个基点上,我们的祖先编绘出了古中国丰富多彩的原始社会文化。
二、我国古代的权威哲学思想始终主导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从《周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早期社会的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方面:(1)观物取象的观念;(2)万物交感观念(万物的变化过程是通过交感);(3)发展变化观念(“无平不破,无往不复”)。
以上几种原始意识观念,虽然产生于我国古代祖先们的“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思想阶段,但它毕竟形成了一个领统社会、具有思想体系的权威性。就是先秦诸“道术”之家亦不外于要循应上述的“法则”。一直处于我国诸学说之正宗地位的是儒家学说,可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纲领却是《周易》无疑。而儒家学说却“统治”了中国达二千多年之久,其对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可以想见。
三、佛教(最突出为禅宗)的传入我国,更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随之逐渐出现了新的划时代性的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东汉桓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文化艺术一直深受佛教的影响(影响最大者为禅宗)。虽然中国的几千年文化思想是以孔子(儒学)为正统,但是,佛教对于自然(天道)的认识的哲学内容远比诸子丰富,再加上宗教本身存在着令人向往而含蓄的未知、未卜的神秘色彩。因此,佛教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内容开创了新的里程。尤其是艺术与美育天地更为突出。尽管历史上曾经出现“据儒排佛”的风波,但它却仍然影响着我国近二千余年来的文化生活、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
至于古代哲学思想(来自“观”与“察”)及其宗教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对于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如何评价等姑且不论,但构成我国古代文艺家对于艺术创作与审美观念形态的逻辑发展过程就是以“文原于道”的原则,即“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观乎天文以察四时,观乎人文以化成道”(《昭明文选·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象,原取诸物”(《说文解字·叙》)的基调,然后融合宗教的超现实的神秘主义色彩而构成了浓厚的二重浪漫主义的——艺术哲学。就是它使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编绘出辉煌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成就。
高境界的艺术创作正是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段,达到富有哲学内涵的现实意义,无论是钟嵘之品诗、刘勰之论文、虔礼(孙过庭字虔礼)之评书等等,其理论阐述可谓异曲同工。我国数千年来所表现的艺术文化一直就神游于这种超境之中。这就是西方艺术家所难以获取的“主观而神秘”的东方艺术思维风格和表现手段。
中国艺术家要继承发扬光大民族传统艺术
艺术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产物,它是通过作者的情感、趣味、观点、理想等观念而综合产生的审美集中的体现。艺术的功能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传统艺术着重在培养人们鉴赏现实美丑特性能力的同时,提倡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情趣,维护巩固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使人们直、间接地、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生活中的审美的提高和对理想希望的热情追求,从而使人类团结在一个人伦和平和博爱的怀抱之中。任何艺术家所创作的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是没有怀抱上述使命感而生产的作品,它只能说是一种供人娱乐的“游戏品”(娱乐文化)而已,不能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人文含量决定艺术价值)。
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的必要性:(1)弘扬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主义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明”冲击的严峻形势之下,民族文化的盛衰事关民族的尊严,许多有着民族责任感的艺术家一直耿耿于怀。“耿”在怀里有什么用?我们何不以冷静、理智、客观的头脑去思考,去探讨,去对应?一个民族(尤其是被称之为文明古国的民族)必定具有一种其他民族所不可能有的文化特色。而我们为什么不去发扬那种“唯我独尊”的民族特色却去追随那陌生的好奇!日本的文化可以说基本上被西方文化所取代,这倒无妨,反正日本原来就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文化(原来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中国)。但是,不可解释的是拥有几千年丰富多彩、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的中国人却非要舍本求末,附庸于人?国气安在!国格安在!切莫“学行于邯郸”,“匍匐而归”!(2)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艺术是通向社会高度文明的阶梯。在意识形态方面:传统艺术倡导的是以社会功利为目的,通过理性与感性的素养内涵来启发人们去追求美的芳踪与歌颂生命,提倡人本,从而提高社会文化素质与人文进步;在作品的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传统艺术作品所追求的是集作者的个性、情感、情操、修养、技巧、工力、快感等之大成,力求完美、多层次的境界以及形、线的内在涵养等立体效果。总之,传统艺术在美学思想方面,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它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引入人的内心,然后“寻声律而定墨”;在表现技法上,它追求得气写意、情通神变、穷趣生韵、托内力与生命旋律于笔端,就连每一点一线“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句),力求达到精神境界和表现技法的和谐与完美。通过艺术文化的创作,致使人性不断地自我完善,然后渐进社会文明。(3)光扬传统艺术使世界艺库增光添彩。中国应该是东方文化艺术的代表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蕴藏着无数的绚丽瑰宝。日本文化纵使不完全是源出于中国,至少是受到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这一点连日本人也是无可否认的)。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面临“内外交困”:为什么当今的国外一谈到东方文化艺术时总是“目光首在日本”?有时候我也想过,我们也不必枉屈,只能抱怨自己不争气,致使我们的祖先涕泣于九泉而无可奈何。为什么呢?一是我们有着众多具有高深造诣的文学家、艺术家们,明知传统艺术是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既不敢舌战于所谓的“当代”艺坛,去剖析、去发掘这块别具一格的稀世珍宝,使令天下愕然惊叹。又不愿发扬卞和之精神,“泪血于荆山之中”。二是有许多有影响的艺术界权威人士,面临着“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流行艺术时代”有意无意地去逢迎市场经济(功利效应)的流俗歪风和国外人士对于中国艺术的简单理解和习俗的偏见而违心地“和而歌之”。甚至以权威(或曰权势)身份大肆鼓吹“时风”与“引进”。有的甚至以丑来哗众取宠(轰动效应),或“转手倒卖”,或照搬日本以及西方等国的艺术论点。以狂妄去占领“市场”,以地利来“垄断”艺术导向。长此以下,我们势必要从东方艺术的“主人”而稀里糊涂的成了“艺奴”,任凭他人肆意宰割,甚至凌驾于我们。自败家门是最可耻的人。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不断地一体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地球将成为“地球村”。但是,人文艺术不该为了眼前的功利,而在人为的唆使下“砍伐”艺术环境中的“异类良种”。艺术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同追一风,同植一树,同食一味的“同化现象”,而只能要在这个“地球村”的艺苑中栽培出更多的、独具特色的美丽奇葩,为人类开辟、生产出更多形式的、向往文明的、美的享受。这是我们每位艺术家的最终职责。只要我们抛开封建传统的门户偏见,理顺传统精魂与创新理念,不断地提高民族素质与崇高的人文精神,坚决自信地把我们这块奇异的明珠大胆地、客观地、骄傲地亮出来,我相信,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就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更深远的影响。
具有典型东方民族文化的艺术——书法
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艺术哲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等,往往都能在书法艺术中集中、概括地表现出来。它兼备了中国诸艺术形式要素之大成,其影响遍布东南亚,尤其对日本的书法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甚至对欧美现代派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疑是世界艺林之一奇。
书法艺术的意境创造,取决于书法家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趣味的偏好、审美理想和对客观现实的审美体验等。由于传统书法在美学理论上重视书家的思想情操会直接影响书法艺术创作的作用,而支配着这一观点之源又是深受儒家经典理论及其佛、道等美育思想的影响,这就形成了我国传统书法的独特超境的高深的人文艺术。
中国艺术表现中特有的技艺首推线条艺术,离开了线条艺术,就就没有中国民族艺术,尤其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更为突出。
书法是由造型(结体)与线条构成的多功能的综合艺术,最为突出的是线条艺术。“书法自然”,自然孕育万物,万物充满着生命的欲望。线条可以在艺术作品中显示出万物生命的旋律和欲望。“书画同源”之说,就是由于传统绘画艺术首推线条在绘画中的地位之缘故吧(因为在毛笔下出现的线条本身就内含着丰富的艺术语言,或云“笔墨等于零”者可能没有这种感觉,这也难怪,高境界的中国书画艺术必须要有一定的“修”与“养”)。有的画作可以说完全是线条与笔墨的表现。离开笔墨谈何书法?
所谓的中国书法就是指:必须是以在汉字结体条件限制下所创作出来的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线条构成艺术。书法家们将自我的思想感情、学养、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及其个性偏好等等,就是通过线条的变化、线条的内涵而构成汉字的形体、动态抒发内在性情品格的。由于“人性之不同”,所以线条艺术情调就能出现了千变万化之态。这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线条构成艺术风格——线美的竞技——即是具象又是抽象的书法艺术活动。
令人困惑的“传统”与“反传统”
当今书坛存在着“二极分化”现象。一些老一代的书法家(所谓倡“继承传统”者)在品评书作时,总是把守门户,按图索骥,或云“龙跳天门,虎卧凤阕”、或“出入钟鼎、石鼓之间”、“溶诸帖为一炉”等等抽象通用的倚老卖老的千古陈词。到头来只不过是以抽象的形、动词来分析、品第抽象的书法艺术。我并不是说以上的品评不无道理,而是认为洋洋大论就是缺乏以具体的现代美学语言、理论来阐述、论证书品优劣,再则其文其理的表达方式与现代青年的文化大环境和文史水平的欠缺的确有点隔岸相望。
当今一些“卓有成就”的年青书法家(所谓“创新”或“现代书法”倡说者),即缺乏中国历史文化及古典文学方面的修养,更谈不上对中国古代文、史、哲的研究。一味宣扬所谓艺术是“个性的冲动”、“自我感觉”、“视觉的冲击力”等等“引进”的时风产物,殊不知个性与感觉(或感情)即会随着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不知道艺术的导向和人文层次对于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甚至不愿意做中国人!他们想摆脱“困惑”的“传统”艺术,又因为定性的“种族基因”而无法摆脱“黑眼睛黄皮肤”,无奈迷途于传统艺术的丛林之间。一味借助于“造词之风”而附庸于时髦的“市场艺术”。他们深为“和者数千人”而“快然自足”,以为自己是领一代风骚的现代艺术人物,殊不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之训矣!
为什么传统艺术会被人误认为是“限制个性发挥的紧箍咒”
既然传统艺术有如此良好的社会功能,当今为什么会难以普及?其艺术之内涵又不容易被现代青年人所接受呢?除了本文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四:
一、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我们曾经有过相当长的时期关闭了中国古代文史之大门,而“引进”、灌输了大量欧洲(尤其是前苏联)及其它国外的(风格单一的所谓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和创作思想,企图取代(或“革”掉)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几乎被打进了“死牢”)。民族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显得格外陌生。由于传统文化在一个很长时期的隔绝与脱节,再加上国力的落后,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在意识观念上无端地贬低了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历史上的地位,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价值。
一位艺术家,其文学修养与艺术造诣可谓是与创作成就有着绝对的关系。文学可以提高、改造人的思想境界,改造人的世界观及提高人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那么,艺术创作必然会随着思想境界和观念形态的提高而提高。由于我们的长期“闭关”与“引进”,致使很多年青艺术工作者缺乏对中国古典文、史、哲(或经典艺术)的兴趣与研习。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真谛也就无法或者难以让当今年青人所接受了。
二、流行时风来势汹汹,“倡传统之说者”也没有人大胆、明确、彻底地阐述传统艺术的本质内容与强调“艺术对于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推动作用”的辨证理论关系的权威性论述(即社会风教作用)。因此就难以引起文艺社会的关注与上层人物的重视,让其洋化、俗化。
三、国民文学素质明显下降,容易接受低俗、直觉的视听刺激,“阳春白雪和者必寡”也是事实。例如,一般人所谓的线条的力度,只能以物理力学角度来加以理解,而不知此力为“人心之力”(沈尹默先生句)而现形于线墨之中。
四、倡传统之说者所谓的“传统”本身也就令人费解(后文详述)。
综上所述,历经中断几十年高层次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而人们的美术欲望仍然在本能地追求着。如今我们又大量地“引进”、宣扬外国奇特新颖(在国外并非奇特新颖)的文学、艺术理论及文艺作品,当然对于一个在艺术困惑中寻找“解脱”者来说可谓如获至宝,尤其被年青人的好奇心所接受。于是,所谓的“创新”、“现代”时风应运而生,并以时代新潮者自居。
时髦的“创新”、“现代书法”值得深思
艺术创作本来是自由的,这我不反对,但我更希望的是人文艺术的提倡,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神理念的提倡。
古人有画石者,画石,这有何意义?况且不一定象块石头。行家们都知道,画石头与其说是以通过墨的神韵,线的技巧、力与修养来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艺术语言,给自己带来快感,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而这种神韵、技巧与线的内美却和道德、修养紧密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一定笔墨功底和艺术学养的人而信手画石,那必然给人带来的只是“视觉的噪音”,不堪入目。个中确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呀!
书法(中国书法),其中的艺术理念其实人人皆知。“书法是中国的”、“我们写的是中国书法”(
奇,并不等于“创新”,所谓的创新必须是给人们带来一种新颖的、有生命力的、高层次的美的享受,而不是视觉瞬间的刺激。是激发生命的欲望与营造和平和爱的环境,而不是凶、残、死的恐惧。更不是制造一个使人性紊乱的狂妄世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来就是重视文风与教化的作用。由此可见,一切文化艺术活动都应该要注重通过对人性善化的哲理教育而达到社会精神美的目的。什么“尽兴挥写、抒发灵性”等疯狂的“进口”论调,不妨说是寻求迷茫畸变心理的刺激,或者说是颓废主义思潮的复活。它对于国民的教化何用之有?要知道,人要依赖于社会整体,是人文的发展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
继承传统艺术当然要有突破性,而不能墨守成规,不然的话也谈不上什么继承,这叫“懒汉守业”。但是,所谓的突破性决不能脱离我们民族的传统性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魂。譬如: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至明清小说的整个文体演变过程;在中国书画史上,更是各成体格变化万千。但是有一点不变——不失民族文化艺术之风韵。 如果书法艺术仅仅是画了几个肤浅、粗俗的尽意造作而东倒西歪的“符号”,以达到所谓的“个性”与“冲动效果”的话,那么,被世人公认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法艺术”就难免令人费解了。那些自称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视野性为“个性”,视怪念为“冲动”。难道温、良、恭、俭、让的人格个性就不是个性?其实所谓的“冲动”,并不是个人的怪念的发作,而是指艺术家悟性的积累所产生的创作灵感而已。自称具有“现代意识”者大凡有三种特点:一是年龄轻而阅历浅,古典文学修养浅薄,但自我感觉奇好;二是书法功底肤浅(甚至不会楷法);三是功利心切,往往以怪论狂妄哗众取宠。他们以否定性的主观忽视了学养与功底的“修行”,能提高书法内在的人文艺术含量(大概他们认为否定传统,一切从我开始是急功近利者成功的最好的办法)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与自我精神陶冶的关系。如果如此简单地去寻求出路,纵使能偶尔“配方”成功,也是无法“批量生产”,或者人人都可以成为“书法家”。悲夫!“匹夫之勇非以训世”也。
“传衣”乎?“传代”乎
观念形态虽然会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不得不客观地承认观念形态对于客观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继承性,并起着必然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变化、继承、创新本来就是传统艺术历代所提倡者。由于“倡传统”之说者没有把传统的封建门户观念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神本质区分开来,因而他们将传统的封建门户观念误认为是“正宗的传统”。其实,他们观念中的“传统”,实乃“传衣”,或曰“传代”。
“传衣”、“传代”者,就是盲目地仿效古人,一丝不苟地背将出来,或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最好是某家的再世,目标=古人,放弃了自己的天成个性,循规蹈矩、无条件地师承既定的“尺度”的尊严性(或云他们的老师是“继承传统”的“正派”,得到“真传”也是一样的),因为“……有正派,须有正传,不得正传,虽步趋古法,难以名世也”(注录《绘事发微》)。他们立言造词、故弄玄虚,以神秘把守门户。一辈子“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者也大有人在。有许多老一辈的书家在品评书作时总是指着一点一划,究其出处来历,引经据典,或褒或贬皆以是否步趋古人之规范而定论。如此墨守陈规的教条主义审美观念,对于开放型的现代中青年来说,确实是难以接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体现着人类对未来的追求,“继承”的目的也是为了对未来的更好地追求。君不见《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君不见篆、隶、真、草、北碑、唐楷?为什么被视为“施之于徒隶”之书而成八分之体?为什么被贬为“诗余”之嫌者而成一代之词风?人生代代无穷已,总不能老翻古人的一页永远地“吹牛”。这对于我们民族的今世来世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是提倡民族传统艺术的“鼓吹者”,而不是古人“遗嘱”(门派观念)的“继承人”。
要正确认识传统书法艺术本质之意义
一块古老而硕大的“雕龙宝石”,由于历尽沧桑而劫难不已,人为地蒙上了迭迭苍苔。逮于今日,甚至被人们视之为是一块荒弃的顽石。尽管有人高声疾呼: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珍贵宝石!但是,毕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因此,苍苔依然蒙布宝石。
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与民族主义观念的不断加强,封建愚昧几近日暮。我想,这块“雕龙宝石”应该要还其真正面目的时候了。一切陈腐与过激的论调都要重新客观地研究与分析,取精用弘、扬长避短,正确认识传统艺术的伟大的独特性、永恒的生命力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一代中华民族艺术家的神圣责任,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世界艺术就象一座美丽的金字塔,被世界所公认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品位应该要位处金字塔之巅。
传统艺术的真正含义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取决于社会文化教育(教化)的水平,美育是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艺术是文明精化现象,高层次的文化总是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提高全民素质更离不开文“风”之“教化”。只有不断地提高社会人的文化素养,提倡人文经典艺术,那么,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度定能实现(将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科技与人文高度结合的文明社会)。
书法艺术不是独立的文化现象,因此笔者综诸艺术而述之: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从来就是提倡“文以载道”,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顽愚皆受其化的理念。宣扬文明的手段并不能依靠单一的表面口号宣传与强制实施,而是要通过繁荣艺术文化,不断地提高全民素质,道之以理、自我制欲、自我陶冶等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人们不断地得以“教化”而改变观念,提高素质,从而达到“闻道则喜”的社会气候。这就是传统人文艺术所追求的真正意义。
一、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精通艺术技法的融和
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艺术在广义上说创作并不是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以艺术文化来提高人性的境界,聚变素质,广化社会,进而促进全社会的高度文明。但是,“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没有通晓艺术技法的人何以谈得上艺术创作?然而,没有审美意义的作品何以训世?因此,传统艺术始终是将高尚的道德品质与艺术技法相等位。在文学艺术方面,要做到“有纯正的思想品德充满于内,又有优美的文采表现于外”(《文心雕龙》注释),严肃创作,精及一字一声;在绘画方面,崇尚“文人画”(“文”包含内在的品德修养),细及一点一画;在书法方面,重“书卷气”(“书”、“气”同上述的“文”意),注重人文修养与运笔功底的交融(技进于道),人品与书品更是紧系在一起等等。所有高层次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表明,道德品质与艺术技法的自然融合是传统艺术的特点之一。
二、形神兼备,意境含蓄,抒发浪漫主义情调,引发无限的生命追求与美好欲望
古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它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力求炼句惊神,华而不露,旷而不溢,类比寓意,用以简炼的词句,反映出大千内容,以达到委曲含蓄之境界,力求在“意”字上下功夫:
李义山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德国诗人海涅有“夕阳纵然是何等美丽,最后还要西沉”。二者其义同而立意就不同了,前者以“只是近黄昏”五字引发读者对于“近黄昏”的意外之意的无限遐想;而后者却非要点出“最后还要西沉”的明确性。王昌龄有“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李后主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弹不尽”!“几多愁”?回答的是“高高秋月下长城”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品味其中,暇想无限,其下文就让读者续之岂不是更具有感染力吗?所以说“说得不成诗、说不得不成诗”品悟得之矣!
艺术作品有其自己的语言和内容,而书法艺术美的内容本质并不是汉字本意的含义,汉字只能是书法创作者在书法创作时借用的表演对象,而用怎样的形式、风格及其墨线内在的旋律,交融于个性的统一来完成的一幅汉字书法作品,才是书法艺术美的真正艺术语言内容。书法艺术是一种抽、具象的综合艺术,无论一根线条、一个汉字、一幅作品都能体现出作者内在的人文修养与艺术功底。传统书法艺术不同于“现代书法”,它是发自性灵(心灵内在的呼唤)、功到意蕴、寓动于静、“以形写神”,蕴涵着高度的精神文明之气象。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始终没有脱离过浪漫主义情调。抒发个性的意志,追求理想中的无限境界,书法艺术就是典型中的典型了。
“意”、“境”二字皆出自佛家用语,却为什么会出现在艺术评论之中呢?这就说明我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的浪漫性、脱俗性、含蓄性。正以宋代严羽所说的“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辩》。由于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意境)的内涵的“神秘”性,所以能激发人们心理的追求欲。追求与希望是人的天性,无厌之有。从幻想到现实,从不可知而突破一个个新的境界,步步深入,寻寻觅觅,力求突破自然界千千万万个问号。这也许是人类社会必然会发展的原由吧。意境是艺术作品所反映出的内容之外的心灵世界,是要将欣赏者带入另一个人们所自由追求的联想美境。正因如此,传统艺术确实有着无穷尽的生命魅力。书法更是如此:有其线条、墨韵、笔法之意境;章法、造型、结体之意境;内容与形式统一之意境等等。
三、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的美学用词——韵:
韵,是传统艺术写意的理想美,是作品内容以外的、趣味含蓄的艺术语言,是意境的高度升华,是指作品达到了所谓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言外之意”超然于世俗之外的审美特征。唯有传神生韵的艺术作品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艺术生命的无限能量。
韵是抽象的美,要达到“传神生韵”的艺术境界决非易事,作者必须要有高深的学养、广博的知识来培养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求学养、修养、情感与技法、技艺的同步进展,相互错综、融会贯通,感悟生活中的人生义理。潜心作业“十载寒窗”,才能达到意到功成的超境效果。
由于高境界的传统艺术创作水平必须要通过如此艰难迂回的途径(其实这个“途径”就是自身修养),因此会起到潜化性情,聚变素质,广化社会,进而促进全社会的高度文明的作用。如果忽视了“艺术高境界”的重要意义,那么,其作品纵然有先声夺人的“霸悍之气”,也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庞然大物”,到头来仅是“蹄之”而已,其艺术生命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罢了。
那么,传统艺术的特性概念是怎样说的呢?在艺术哲学方面,它重教化,主张“文以载道”、宣扬博爱,陶冶情操,最终为实现社会的高度精神文明;在审美理想和作品表现技艺上,它采取浪漫主义手段,崇学养,重内功,追求纯洁高雅,使作品能达到功到意现。通过法、理、力、势、气、意、趣等程序达到传神生韵、“余音绕梁”的绵绵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传统艺术。当今对传统艺术的误解,实乃人为的封建观念所致,并非我们民族传统艺术之本质。我们所追求的是民族传统艺术,并不是封建“门户主义”的“传衣”或“传代”。
我们是中国人,只能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埋藏着无数珍奇绝伦的艺术瑰宝。由于历史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非常原因与人为的恶意破坏,至今仍有很多很多的艺术“宝藏”没有得以发掘和保护。有的虽已发掘,却很少人去“光宗耀祖”,反而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时而对“祖宗”产生怀疑,非要将“祖宗产业”“出口转内销”方才放心。这是“不肖之子”或云“匹夫之愚”的行为,是国耻,是一个民族落后的表现。中国人只能走自己的路。我们的艺术充满着生命的无限潜力,只是等待着我们去认识、去发掘。只有我们自己最能熟识自己的东方之路。
艺术是主观个性与客观自然契合的产物,我们是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有民族的自我,切不可被外人所左右。一切摹仿、追随泊来品而进行“拼凑”、“倒卖”的作品不可能达到自我的真正个性,因为这是“伪造”,艺术追求的是真、是善、是美!
书法艺术是东方艺术的浓缩晶体,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举世瞩目,几千年来光辉不灭。我们为什么要将属于自己的璞玉弃而远之,而去追逐那“洋车”远去的“扬尘”。“书法是中国的,我们写的是中国书法,”让我们共同来维护新中国文化的“圆明园”!
艺术世界就象一座永远美丽的金字塔,自下到上,虽然其层次之不同,却各有其社会之效用。我们不忽视“下里巴人”的基层广化作用的从众性,更要重视“阳春白雪”的上层启迪。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书法,永远立足于金字塔之巅!
二○○○年十二月
主要参考文献:
《周易》
《钟嵘诗品》
《孙过庭书谱》
《说文解字·叙》
《佛教与中国文化》
《历代书法名家学书经验谈辑》
《中国文学史》
《绘事发微》
《中国儒学史》
《中国美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