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具有永远的生命力。它是经典艺术;它集中华民族诸艺术要素之大成。令人惑虑的“流行书风”、“现代书法”;精彩不等于经典。我们要提倡人文经典的“国粹”书法艺术,不能让中国人自己烧毁“圆明园”。本文的立足点即在于此。
关键词: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人文经典 “流行书风”即卡啦OK 提倡人文书法
作者简介:陈出新,1949年9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温州市文联秘书长、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永远的中心主题,只要汉字不消亡,它将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发展史的主流。
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科技、文化大交融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是历史。诸多曾经被认为是高雅优秀的文化遗产与艺术门类也许会随之变异,甚至消亡;或成为馆藏品作为历史的记忆,或改变、更新其形式和内容而生存、延续下去;或派生出另类艺术。这也是历史现象,是必然的,不足为奇。诸如文学体裁、戏曲剧种、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民间艺术、曲艺等等门类中的许多文艺形式都有出现这种现象。但是,惟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绝不会因“世移”而“事异”。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书法艺术有着特殊的优势和社会功能:(1)它最能体现典型的中华民族文脉。文脉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是我们历经源源数千载的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并且在历代书家文人的笔端下不断地得以继承、发展,不断地提高与完善独创的中华民族高含量的文化内质;(2)它集中华民族诸艺术门类要素之大成(诸多艺术门类的许多专业术语都出自于书法艺术),是中华典型的艺术智慧;(3)中国人的生活交流离不开汉字,汉字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书法功能的受众性可以说绝对超越所有的艺术门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全民参与);(4)它没有像其它艺术门类那样具有功利性与时空性;(5)书法蒙学广泛使用的最理想的不可逾越的范本至今仍然是传统范帖;(6)世界艺术所需要的是中国这神奇而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不需要跟着他们观念“尾巴”狂追的类聚艺术。(7)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着广义的精纯民族精神(它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虽然流派纷呈书风各异,但不失民族内蕴之人文精髓)。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历经千古而仍然一脉相承,虽古犹今,而且不断出现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瞩目、惊叹的中华国粹艺术,在世界美学史上占有不可否认的重要地位。在社会科学价值方面,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无论是在历史传统艺术的地位和影响面上,或在人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下,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将永远是书史的主流。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不是最好的证明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已毫无异议地成为永远辉煌的经典文化。我始终认为,将来的世界将是一个高科技与人文高度结合的文明世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属于不同功能的学科,自然科学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它没有个性,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是改造人类“灵魂”的产物,是世界人的精神需求,是奠定人类社会和平的基础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唯一“妙方”。这就是我提倡艺术人文的意义所在。
人文经典是亘古不易的,因为它历经沧桑而被历史所认可,被人性所接受,它是永恒的人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千年过去了,至今依然动声、动情,扣人心弦。钟鼎、殷虚、《兰亭》、《寒食》、北碑南帖……几千年的延续至今依然是楷范!这就是经典!
如今,纵然有人私欲偏情膨胀,以功利为目的,试图切断传统艺术的历史链,“另辟蹊经”将其俗化而“另立门派”(中国画也一样)。
其实无妨,因为在艺术领域里也许是好事,尝试是成功之源(历代名家名作不就是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而成为经典,然后在无意中把自己的名字留铸在史册上的吗?),它能激发人们在艺术创作思维活动中产生多元意识。况且艺术本来就需要百花齐放,至于成功与否,历史自有定论。历史是公平的,同时也是无情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不是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吗!
但是,事情倒不是这样,当今书坛“争奇斗艳”,流行书风、猎奇心态和模仿秀来势汹汹,各展旗幡。趋附功利者不下万千(投展、赛评委之所好。据说有许多人入展或获奖一次“国展”,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故此“城中好高髻(时风),四方高一尺”。于是乎一些人“违心”地一头栽进了人为所设置的“巢臼”(在展、赛和报、刊上不断地看到雷同书风,有的连字型、笔画都是一个模版),宁可违心地埋没自己理想中真正的艺术追求目标;更有哗众取宠者(奇怪效应),欣赏书法确实“太精深、太玄妙了”!强权者可以“掩人耳目”,他们的作品书风浮躁,既没有人文内涵,又没有深度的传统基本功底,唯有摇唇鼓舌,一味自我吹嘘,相互抬举,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但奇怪的总有人为了一己之私,利用权术机遇,为之“纵欲”“使成”。于是,往往就出现了“诸生竞利,作者鼎沸”的造作风气,似乎意欲将中国书法带进违迕民族传统艺术理念的怪圈,他们是人文书法的反动!难道他们真的就不懂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吗?很明显就是“书阀割据”,王者可以自安吧!他们借助造词之风误人视听;他们以奇、怪故弄玄虚;他们为“异端”而喝彩;他们为随野、涂鸦而兴奋;他们意欲用“守旧、保守”之棍猛砸难以攀越的高雅美丽的艺术“珠峰”;他们认为“排斥历史,一切从我开始”是最好的“成功”捷径。因此就出现了昨天还不知道什么是书法的人,今天就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甚至不懂楷法。因此书坛上流言着“获奖的不如入选的,入选的不如落选的” 蜚语可能不无道理。
由于现在的书法“手艺”太容易了,“欣赏”无须眼睛,耳朵就可以了。因此,难免鱼目混珠,“李鬼”横行:有知名度的画家就成了“当然”的书法名家;职高位尊者就是书法家(中国人都会汉字,职位越高,“水平”越高);“外来的和尚”就是书法家!所以当今书坛上就出现了无大家、多“名人”、多“书星”的一派“繁荣气象”。
有人杞忧在现代文化大背景下会出现书法危机。什么危机?所谓的危机无非是人为“放”火打劫的伪书法家的私欲所致,日本、东南亚的书法照样不是越发普及与繁荣吗?我在日本看过他们的书法“国展”,也接触了好多日本同道,他们还不时地向我们了解中国书法理念和用笔方法(他们所需要的我们却不要了)。我确实难以相信,他们的书法是如此的普及与繁荣(“墨象派”书法在日本不是主流)。
“艺术每因异种族的接触而得益,而发挥增进,却没有艺术亡艺术的事情;这是徵之史册上,历历皆然的。……”,“但一般神经过敏的人,常常碰见异种族输入来的新奇东西,他们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去奉行拜接他;……却不知道艺术的所以发生,是依了时代的精神与种族的个性。而他的发挥增进,自然也须依了种族的性格与素养……”(潘天寿语)。而我们刚刚在八十年代重新起步的中国书法有什么危机可言(赖在底谷还嫌无山可登攀)?几千年翰墨宝库足够我们这一代人去研发,去重整旗鼓的了。问题是我们追求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具备“对于超越个人利害关系和意志的事物的热爱和献身精神”(爱因斯坦语)?是一步登天的名利?是制造使人们狂醉的烈性伏特加?那些忧忧于“现代文化下会出现书法危机”者不过是一些不懂什么叫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杞人心态所导致的“生理”不良反应罢了。最令人担忧的危机倒是当今诸多书法界“领军人物”是不是够格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在一次书展研讨会上,有一位在全国书坛有一定影响的名家在会上(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发表讲话:书法的线条是通过运笔的“起止”才能体现出线条的力度感,如果你把一根线条去掉“起止”而截取中段,有什么力度可言?……。无稽之谈!我很惊讶,他真的就不懂线条之内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艺术侧重于线条艺术)?试看历代书画名家大师,哪一位不是落笔千钧显示出雄厚的功力,其线条内涵意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用笔千古不易”之语并不是赵承旨臆造出来的。就以简单的线条而论线条吧(不一一列举):八大山人笔下的“涉事”(《涉事落花册》引首)而论,哪一笔线条不具有内在的精到力度和丰富的学问修养?当然,我们所说的笔力指的是“人心之力”,而不是卖弄花拳绣腿的蛮力,是“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沈尹默语)的内在之功力。或许没有内养功夫的书者是没有这种感觉的,无怪乎“一流名家”会说出“笔墨等于零”的话来。
由于一些书家既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书法艺术的人文精神内蕴的理解,又没有一定的学养(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学养),或满脑子盛装着异族的文艺观而对国学的“困惑”,或面临这广博精深、需要洗心养神去领悟的民族艺术而“望洋兴叹”。尽管有意无意,无奈乎利欲滔滔,只能在功利心态驱使下“制造”作品。因而,其书风往往出现了“三气”(俗气、习气、浊气);或虚张浮华、趋利鼎沸的书坛“汉大赋”现象。功利是做学问的大敌,“澄怀观化”,只有平其心才能通晓中华传统艺术的真正意义与气象万千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艺术在广义上说并不是以创作为目的,它是体现各民族文化个性认同的精神现象,是各民族人文和平进步的坐标。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的使命是促进人类友爱与联合”,“使全人类在一个爱上团结起来”(人文和谐)。中国的人文教育却靠的不是号召性的信念感化。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原,志气之符契也……。”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先)历来就是重视艺文在社会教化过程中的作用,提倡“文以载道”,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顽愚皆受其化的思想理念。通过“才之能通,必资晓术”的苦苦修炼,潜移默化,净化自己的心灵。然后“技进于道”,以艺术文化来提高人性的境界,聚变素质,广化社会,实现人类社会生活更加和谐。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教化理念(传统书法艺术就是特别具有这种人文教化理念)。否则,艺术的存在又有多大的社会意义?动物也不是照样吃、喝、玩、乐,生生不息的吗!“澄怀味象”,静其心才能通悟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书法艺术为什么历千载而不衰。
我在电视上看过海豚画画表演,电视解说员说它的“作品”可以同毕加索媲美。我看它的色彩实在不亚于一些我国当今所谓的“一流”色彩画家。如果我们所创作的作品连海豚都不如,那么这些“作品”对于人类文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这不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大的讽刺与亵渎?人模仿动物的动作、技能是一种“搞笑”娱乐文化,如果人“成了”动物那将是人类的一大悲剧,因为“人”不再是人了!
当然,有的“流行书风”、“现代”作品确实很精彩,很有个性,很有表现力,功力也较深,既张扬艺术个性,又不失民族风韵,这倒是值得提倡的(符合历代传统书风的创新精神,确实是“每因异种族的接触而得益”的结果者)。如果加以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那可能就会成为历史艺文经典!
艺术当然需要创新,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与创造都需要有创新(或更新),这是人类的天性,无可非议。就书法艺术来说,其创新精神历代提倡。纵观数千年书法历史,书家之碑、帖未曾自成一格者鲜矣。但是,又有那一家的风格脱离了民族传统人文精神?
作为一位中国书法家应该要保持艺术家的冷静头脑,必须要倡导与树立高度的人文书法艺术理念,“卡拉OK”的市场占有率终究不能替代“阳春白雪”的崇高地位。“书法是中国的”,“我们写的是中国书法”(沙孟海语)。
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文化人的共同责任,我们既要对人文历史的负责,又要对艺术家自身的劳动成果(艺术生命)负责,只有“真正的艺术将会永垂不朽”(贝多芬语)。什么叫真正的艺术?以本人理解,真正的艺术即是——以艺术的形式,感召与体现人性所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观念表现行为的结果。这就是人文艺术,是经典艺术,是人文经典艺术的终极目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就是这种精神产物的典型范例。我们要正确理解人文经典与精彩艺术(或技能)表演以及精彩不等于经典的辨证关系;“精彩”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要注入人文才能成为经典,唯有提倡人文经典艺术才能使得“精彩”更精彩。人类文化社会就是通过这样的“程序”使文明得以不断地发展、进步。
艺术毕竟是给人欣赏的,换句话说,我们是占有全人类绝对比例的中华民族。我们有着自己特有的美学传统,我们的艺术美学地位应由自己来完成,来定位,使全世界能真正了解我们的艺术美学特点,让中华艺术鼎足于世界,让世界折服于我们的艺术美学理念。艺术需要个性,但更需要民族性,失去了民族性,个性就显得憔悴、茫然而幼稚,即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纵然是何等美丽”,岁月很快会使其湮没。君不见世界各民族都着重保留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君不见世界各民族都会为自己本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风格而骄傲!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艺术“口头禅”“路人皆知”。那么一些“领军人物”为何就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非要追逐那洋车远去的扬尘?切莫“学行于邯郸”,“匍匐而归”!要知道,如果“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八国联军的一把火烧毁了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永远不可磨灭的民族历史耻辱,难道在我们这一代非要扳倒剩余的“华表”和“兰亭八柱”不成?王国维有“一叶知秋”之叹,我们则该当如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魂,背离了民族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精神。切不可图一时之红火而成为过眼之云烟,给历史留下遗憾;千万不能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亲手焚毁了民族文化的“圆明园”,给历史留下骂名!
“在中华传统中,书画同源,汉字影响了我们的造型艺术,催生了我们独特的灵动气韵、风骨、写实、写意、言志、抒怀、寄托……等观念”。传统书法艺术内蕴着中华民族人文艺术的精神之根之源,此根此源不能“毁于一旦”!
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
《艺术论》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
《中国绘画史》
《八大山人画语录图释》
《艺术哲学》
《黄宾虹画语录》
《给恰茹皮尼的信》
《中国美学史》
《为了汉字的伟大复兴》
陈出新
通信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文联 邮编:325000
办公室电话:0577-88226073 手机:13906647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