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于制作,追求精细是近年画坛总的趋向。纵观近年的重大展览,不论是油画、国画、水彩画、还是版画,都有大量的作品沉缅于制作,追求作品工细的表面效果,而失掉关注画面背后的内涵容量和潜隐在作品后面的人的情感的表达。工匠化、匠人化严重。有些作者错误地认为:越精细艺术性就越高。其实作品表面的精细并不等于艺术的精致。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呈现,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来自作品中渗透的艺术家的丰富情感和崇高审美理想,来自作品中体现的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艺术家应有深邃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创造出美的艺术作品。鲁迅先生指出:“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能,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品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一件作品艺术性的高低,并不在于画面处理的精细与否,而在于画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在于对艺术家情感世界的准确表达。艺术家创作作品时,要把握形象、空间、线条、色彩、色调、明暗等造型艺术的诸要素,而运用这些要素于美术创作上的构思、用笔、用色、塑造形象、安排情节、概括提练、节奏调节、创造意境、增加联想、对比照应、夸张含蓄……等等,用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体现着艺术规律。作者若能自如地运用这些艺术规律,将这些技法与规律作为表达艺术家丰富情感或意念的工具,才能成功地按预期的设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如果不顾艺术规律,不顾作品的表现主题,不重视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不是将技巧作为创作手段而是作为作品追求的目的,一味地追求画面的精细,很难想象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是成功的。若盲目地追求精细,沉缅于工艺制作,不仅会使作品缺少情绪感染力,还会降低艺术格调。
“精细”和“精致”是两回事,不看到这一点,艺术家的风格个性将被泯灭。从近年的全国大展来看,有不少作者创作的作品 内容繁冗,画幅巨大,刻画精细却意味贫乏,通篇是技术的堆砌,唯恐观者说其技艺不到家,一味追求制作的精细,缺少作者对客观对象真切感受,丧失了艺术作品最可珍贵的品质。这样的作品能说是“精致”的吗?而汉朝霍去病墓雕刻按照天然石块的形势因材施艺,粗犷至极却全无粗糙之感。这些石刻灵活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去粗取精、删繁求简,特别是利用石块本身的质感和量感,以及石块自然的张力,赋予这些顽石以生命和活力。正是这种整体造型却又有强劲动力感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艺术风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谁能说霍去病墓雕刻是“粗糙”的艺术而不是“精致”的艺术呢?
其实,各种风格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并无高低之分,若撇开具体作者与作品在理论上讨论风格的艺术性高低是没有意义的。就拿武术来说,练少林拳的就不一定赢得了练南拳的。练什么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拳师的修为。艺术亦然。在世界美术史上,不乏象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罗丹的《思想者》、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组画》、塞尚的《静物》、 透纳的《贩奴船》等雄健、粗犷、充满活力、让人热血沸腾的作品,同样,也有许多如象拉斐尔的《圣母》、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安格尔的《泉》及中国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宋人的工笔花鸟等制作精致、刻划入微、感人肺腑的杰作。
“精细”画风的产生有它的客观因素。一是商业的需要。艺术市场的形成,为画家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就成了商品,而购买者的审美情趣左右了相当部分艺术家的风格。画家改变风格迎合购买者的口味,而如今中国大部分艺术品收藏者的欣赏口味是工整、细密、精致的。画家以牺牲个性来换取经济利益,丢掉了艺术作品最可珍贵的品德。难怪有些画家惊呼:画商品画把“眼睛”画坏了。二是从群众到评委的总体审美倾向,多把注意力关注到作品表面效果或形式的新奇或细微的制作等方面,或许是作者付出的繁锁劳动及精细制作所化的大块时间让评委在心理上有所倾斜,产生同情而淡化了对作品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关注,制作精细的作品容易入选或获奖是不宣的公开秘密。由于对这类作品的评价失当,造成了美术的发展质的损害。
精细是商业的需要,艺术则须要精致。艺术的精致是对制作的有效控制。艺术家追求的“精致”应是在艺术化的控制下的“精致”。罗中立在创作《父亲》时,倾注了极大情感,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如象刀刻一样的皱纹、晶莹的汗珠、干裂的双手、粗纹的瓷碗等,无不在叙说一个朴实、厚道和一生坎坷、辛劳的中国农民的形象。透过人物满脸的沧桑和慈祥的目光,我们能感受到艺术家融入作品中的这种浓烈而深沉的情感。使得欣赏者站在这幅作品前时,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可以说罗中立对精细艺术把握达到了“精致”的程度。
艺术家掌握技能是为了能够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把自己丰富的情感或意念用实际的物质手段表现出来,艺术家专业训练的目的,就在于恰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丰富情感。没有必要的专业技能,艺术家的情感和理念就无法得到具体显现。但如果把技能作为艺术追求的唯一目的,忽视了作者情感理念的表达,就会掉进本末倒置的泥塘。
艺术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或粗犷,或优雅,或含蓄,或强烈,都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若不顾内容的需要和画家的个性而一味地追求精细,以制作的过精来掩饰精神内涵的贫乏,把精细做为媚俗和获取名利的手段,这样的作者不能称其为艺术家,充其量是画匠。艺术的“精致”应是思维上的深入,是对所掌握技能的恰当应用。画家要进行艺术语言的缍练,寻找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不断提升自已的艺术品格,把技艺推向极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走向极端,而要把技能放到艺术的层面上来考虑。
画家要抱着对今天、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从事创作。画家创作的作品应是时代和心灵的写照,是“精致”的艺术品,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时代呼唤精品,历史奖掖精品,摒弃非艺术因素,创作纯粹意义上的艺术作品,是每一位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