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考是以“人”为中心的。“天”的观念相当于西方“神”的观念,然而不尽相同,“天”更抽象。
中国文化中的造型艺术是书法和绘画。雕塑主要代表寺庙里的神灵,受人顶礼膜拜。审美的意味是附带的,甚至是被忽略的。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是哲学,不是宗教。左传里记载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并不重视躯体形象的流传。孔子、孟子、庄子都留下了德与言,没有留下他们的容貌。希腊文化在雕刻上有辉煌的成就。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斯多德都有雕像流传。相形之下,我们没有古代哲人的真实容貌,确是憾事。“论语”记载孔子的形像是:“子温而历,威而不猛,恭而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趋进,翼如也”。也许,中国文化更相信文字的功能,更重视精神面貌的记录。
中国绘画也沿着这条思路发展。谢赫六法的第一条是“气韵生动”,人物画的目的在于“传神”,捕捉对象的风度神采,而不追求机械的写实。
经过近一百年中西文化的接触,雕塑才逐渐进入中国人审美的视野。一九四九年建国后,首先兴起了一批纪念碑式的雕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各种流派的雕塑相继出现在美术馆、学校和公共场所,其中不少是历史人物和当代名人的造像。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可以说填补了一个“空白”。
吴为山先生已创作过二百多尊中外名人及文化人的塑像,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他尤其长于写意,有一气呵成之妙,但又并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他在神速中兼能深入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种写意既是中国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在他的作品中,我欣赏的有齐白石、林散之、萧娴……,而最能打动我的是冯友兰先生的像。冯先生是我的老师,这尊像塑造得非常成功。整体似一块郁然、凛然的岩石,九十五个春秋留在人间的言行,一生所遭遇的甘苦、悲喜、顺逆都浑融其中。两眼凝视前方,眼神犹作不息的思考和判断。
祝贺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的成立。人们在这里欣赏雕塑艺术的同时,可以看到各个领域里创造者的风采,想到他们的奋斗和贡献。
人们从这里进去,怀着好奇和欣赏;
人们从这里出来,感到满足和景仰。
熊秉明
2002年11月于巴黎大学
——摘自南京博物院吴为山文化名人雕塑馆序言
注:熊秉明 1922年生,世界著名雕塑家,法国巴黎大学教授。